《马克思主义哲学》讲义(2)
第四部分是"认识论",即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它的四节,讨论了四个问题,即认识的本质、过程、目的、方法。轮廓很清晰,层层递进,很有节奏感。这一章的研究对像与前两章不同。"唯物论"、"辩证法"研究的对像是"世界",而认识论的对像是"认识",是以人的认识过程为对像的哲学理论。从考试命题的角度,这一章是毫不逊于上一章的"题库",十年来真题分值也接近总分值的四分之一。
认识论的理论内容决定了它的基本原理具有非常突出的方法论功能。像"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反映"、"感性认识和理论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仅是高频命题点,甚至可以说是"永恒的"考点。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党中央根据新的实际,统揽国际国内两个全局,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理论。党的创新理论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有力地指导和推动着实践,并且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正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和"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的体现。因此,认识论应可扮演"理论重点"和"命题热点"兼于一身的重要角色。
第五部分是"唯物史观",由第五章"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第六章"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第七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共同组成。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国共产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这一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理论上的重头戏。它是人类社会历史在理论上的科学再现。它透过复杂的社会现象揭示了社会的本质和结构(第五章);它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和主体的作用(第六章);它阐明了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历史趋势。
更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又丰富和深化了唯物史观的思想。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五中全会、六中全会乃至去年秋季召开的党的十七大的精神既反映了实践的最新发展,又概括了理论上的最新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思想、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这些内容在考试中的重大命题意义特别值得注意。
2025考研人数达388w,考研热度依旧火热!如何备战2026考研?哪个考研专业适合自己?在职考生如何备考?考研知识点繁多,择校困难大,和海天考研咨询老师聊一聊。网课面授多项选,专业辅导1对1,全年集训随时学!
上一篇:《马克思主义哲学》讲义(1)
下一篇:《马克思主义哲学》讲义(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