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课中西哲学史复习:孟子的哲学

2012/5/14 15:12:12 来源: 网络
分享:

  政治思想:仁政说← 人性说:性善论 →认识论:良知说

                                   ↘ 社会史观 ↙

  一、政治思想:

  1、 经济

  A、推行“井田制”,以劳役地租的生产方式限制新兴地主扩大土地占有,同时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

  B、“制民之产”土地分配方式下的理想社会模式。

  “死徙无出乡。”

  C、 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薄赋敛,深耕易耨。”“不违农时。”

  2、 政治

  A、“以德服人”的教化政策。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B、反对“兼爱”、“为我”思想。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C、看到了人民的力量,要求统治者重视人民的力量。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二、人性论

  1、天赋道德性善论:人最基本的共同天赋本性是“不忍人之心”即对别人的同情心。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诸掌。”

  2、论证天赋道德性善论的论据: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知之端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而矣。”

  3、 修养方法

  A、根本方法在于主观反省,保持天同四端。

  “反求诸己而已。”

  B、保持四心的途径是少与外物接触,减少各种欲望。

  “养心莫善于寡欲。”

  C、培养一种以“义”的观念和行为集合起来的“浩然之气”。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乎天地之间。”

  “是集义所生者。”

  D、有违背“义”观念或行为发生,则闭门思过,恢复本性。

  “反身其诚,乐莫大焉。”

  4、评:系统地阐述了人性问题,提出天赋道德性善论;

  将“仁、义、礼、智”等道德观念抽象化,作为全人类的本性,严格区分“君子”与“小人”的界限——“仁、义、礼、智”这些善性,只有“君子”可保持、恢复,“小人”则即没有也不能保持和恢复。

  三、认识论

  道德观念先验地存在于人心之中,是人生而本性之固有,是不用学习和思虑就具有的“良知、良能”。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1、一切都不必依赖于客观存在,不必要到实际中去实践、学习,只要找回放弃的天赋本性,就具备了一切做人的知识和才能。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其诚,乐莫大焉。”

  2、轻视感性认识,强调理性认识。

  “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

  3、夸大主观理性思维,宣扬宿命论。

  “莫非命也,顺受其正。” “正命”何解?

  四、社会史观

  1、社会分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2、从知识才能的角度上看,人生来分为“先知先觉,后知后觉”两种,历史的发展在于明君、圣人的智慧和才能。

  “天之生斯民也, 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

  “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夫天不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2025考研人数达388w,考研热度依旧火热!如何备战2026考研?哪个考研专业适合自己?在职考生如何备考?考研知识点繁多,择校困难大,和海天考研咨询老师聊一聊。网课面授多项选,专业辅导1对1全年集训随时学!

中间广告图.jpg

活动专题